關注網絡熱點,直面網友關切。法律“玲”距離,從身邊網事入手,讓法律好懂好用,做你身邊的法律智庫。歡迎你把更多的法律案例和困惑告訴我們,我們請法律專業人士來解答。(電話:83521468,傳真:83911897,郵箱:zhangl@sznews.com)
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2年7月13日訊(記者 張玲 翁任瑩 實習生 劉迪)7月3日,深圳公證處國投綜合部部長、公證員劉穗梅為市民杜女士辦理了一份生前預囑公證書。這份公證書是《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6月23日經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后的首份生前預囑公證書,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什么是生前預囑——也就是在患者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者臨終時,醫療機構實施醫療措施應當尊重患者的意思表示。深圳通過修訂《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率先在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生前預囑”制度,該條例將于2023年1月1日實施。辦理了首宗生前預囑公證的杜女士,正是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家事律師杜芹,法律“玲”距離欄目上一期專訪對象。
(此前報道:法律玲距離31|一份生前預囑公證要怎么做?深圳律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圖說:劉穗梅公證員展示生前預囑范本,內有多個愿望選項可勾選。)
記者了解到,目前到深圳公證處辦理或咨詢“生前預囑”公證的比7月初增加了很多,初步統計已有十幾宗。有意向的群體主要是青年和中年,還有一些是即將做手術的老年人。
7月12日,劉穗梅公證員就首宗生前預囑公證接受法律“玲”距離欄目的獨家專訪,并就生前預囑是否可以跨省辦理、是否可以由直系親屬代辦、是否可以線上辦理、目前的收費標準以及如何建立生前預囑公證送達機制做了詳細回答。
法律“玲”距離:能否跟我們介紹一下首份生前預囑公證書出爐的過程?
劉穗梅公證員:今年的6月23日,《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修訂稿正式通過審議,很快有一位杜姓女士(即杜芹律師)看到新聞報道后便起意來做公證。《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一經審議通過,她就馬上到深圳公證處,希望自己能辦理一份“生前預囑”。因為杜女士是該條例通過之后第一個申請的當事人,所以我們特定為她定制了首份“生前預囑”,詳細詢問了她的愿望清單,最后,這份公證書就出爐了。
法律“玲”距離:“生前預囑”是否有有效期?
劉穗梅公證員:沒有有效期。當然,當事人可以到公證處撤回,或者臨終的時候突然改變了想法也是可以的。
法律“玲”距離:“生前預囑”有哪些注意事項?需要哪些人到場?
劉穗梅公證員:“生前預囑”的立預囑人本人必須親自到場,帶上本人的身份證,我們會給出一份聲明書作為參考,并且會問他五個愿望,幫助他勾選一些條款。第一是“要或者不要什么醫療服務”;第二是“我希望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療”;第三是“我希望別人怎么對待我”;第四是“我想讓我的家人或朋友知道什么”;第五是“我希望誰幫助我”。
法律“玲”距離:是否允許遠距離線上辦理或者允許外地居民跨省(跨地)辦理?
劉穗梅公證員:“生前預囑”是不能線上辦理的,必須要立預囑人親自到場,因為這是表達立預囑人的生命權的,所以我們還是比較慎重一些。而且我們公證員必須跟他面對面進行一個長時間的交談和詢問,因此這種公證就不太適合線上辦理。
可以跨省辦理,但是我們還是要求立預囑人本人親自來到公證處辦理。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深圳是全國第一個將“生前預囑”寫入地方法規的地區,因此“生前預囑”在別的城市的醫療機構是否能夠被接受,我們不好做出判斷。
法律“玲”距離:可以由親屬代替辦理嗎?
劉穗梅公證員:不可以,必須由立預囑人本人親自到公證處,表達他個人的真實意愿,并且本人親自簽名才能辦理,所以不能由親屬代替辦理。
法律“玲”距離:在辦理“生前預囑”公證過程中人們咨詢最多的問題是什么?
劉穗梅公證員:當事人咨詢比較多的問題就是“生前預囑”是怎么交到醫療機構的?我們一般會告知他這份“生前預囑”需要交給他的親屬或者在臨進醫院、手術前交給醫生。深圳公證處也希望深圳社保局以及醫療機構能共享資源,建立生前預囑公證的公示平臺,方便醫生和醫療機構在救治患者的時候可以提早核實患者有沒有“生前預囑”。
法律“玲”距離:資料齊備的前提下,完成一份生前預囑公證的流程是什么?收費如何?
劉穗梅公證員:如果資料齊備的話,深圳公證處的公證員首先會和立預囑人溝通交流,給本人看“生前預囑”的方案,并告知其必須知曉的事項。做完公證書以后,我們會交到當事人的手上,并且告知他交給自己的直系親屬或者監護人。
我們一般也建議市民在做“生前預囑”的同時,最好跟“意定監護”配合著做全套的家事服務,更有利于“生前預囑”的執行。
目前“生前預囑”公證書并沒有明確的定價。深圳公證處的收費標準是根據聲明書(430元)再加上錄音錄像以及整個咨詢過程的收費標準而定,暫定為830元/份。
【名詞解釋】
意定監護,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