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衡量進步的尺度。站在高山之巔回望,更能領略大河奔騰之勢、風光旖旎之麗。
回望這五年,深圳感懷于心、勇擔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深圳視察,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深圳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掌舵領航;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綜合改革試點以及全面深化前海改革開放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相繼落地,中央、廣東全力支持深圳勇擔新時期使命任務。
回望這五年,深圳感恩奮進、步履堅定:這是深圳堅定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實現大跨越的重要時期;是深圳頂壓前行、攻堅克難,推動高質量發展、城市綜合競爭力、輻射帶動力、國際影響力實現大躍升的重要時期;是深圳決勝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用心用情助力脫貧攻堅,民生福祉實現大提升的重要時期;是深圳走在前列,與時俱進實現全面進步的重要時期,讓深圳變得更有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
歷史如潮,大道如砥。這五年,深圳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充分發揮“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范效應,跑出新時代“加速度”,率先探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軍的清晰路徑,勇當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輝彼岸的第一艘“沖鋒舟”。
鼙鼓催征良將出,弄潮兒向濤頭立。當下,深圳正堅定扛起新時代歷史使命,奮力朝著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闊步前進,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以實干業績回報總書記、黨中央的厚望囑托,為廣東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廣東舉全省之力支持深圳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牽引帶動全省改革開放發展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但中國改革開放史也雄辯地昭示,善謀全局者,必先謀一域。
深圳的改革發展從來都不是深圳一城一地的改革發展,而是從廣東乃至全國的大局中,去探尋深圳改革發展、先行示范的時代坐標與未來路向。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推進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廣東的重大歷史機遇。深圳被賦予重任,迎來了“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范的黃金發展期。過去五年,廣東扎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全力推動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穩健起步,舉全省之力支持深圳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牽引帶動全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深圳是“廣東大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廣東則始終如一從全局的高度,舉全省之力給予深圳全方位支持,推動深圳形成“以一域而利全局”的良好局面。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正式公布后,省委、省政府第一時間印發相關通知,強調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是全省的大事、是深圳的大事、是關乎全局的大事,意義重大、責任重大、任務艱巨,要求全省動員、舉全省之力支持推動建設,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有力有序有效向前推進。省委省政府多次召開高規格會議研究部署推進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
深圳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廣東“舉全省之力”支持亦從未停歇。2020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條授權事項由點到面鋪開。當月,廣東召開支持深圳開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部署推進會,舉全省之力推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各項任務落地落實,推動深圳更好發揮先行示范作用,帶動全省不斷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2021年9月,在橫琴、前海開發開放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擘畫了兩個合作區建設的美好藍圖。廣東堅持把貫徹落實中央兩個方案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來抓,第一時間成立了推進橫琴、前海合作區建設兩個領導小組,再次提出舉全省之力推動落地落實。
“以全局而撐一域,以一域而利全局。”中央把舵定向,全省鼎力支持,深圳踔厲奮發,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努力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貢獻。不久前,廣東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建設情況,其中特別提出,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先行示范作用彰顯,核心引擎功能不斷增強,有效發揮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和引領作用。橫琴、前海合作區建設起步成勢,“以點帶面”,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深化合作。
強化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服務“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潮起大灣區,風正一帆懸。
身處大灣區,深圳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在國家和廣東省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中扮演關鍵角色,為大灣區、廣東省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并推動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發揮更大作用,加強重大發展戰略之間的深度融合和協調發展。
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達到12.6萬億元人民幣,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作為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深圳旗幟鮮明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綱”,在“一國兩制”方針和粵港澳合作框架下,深入對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灣區所向、深圳所能,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并充分發揮其與建設深圳先行示范區和實施綜合改革試點的政策疊加優勢,不斷增強核心引擎功能,攜手港澳和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同打造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隨著“灣區通”工程深入實施,“灣區經貿通”“跨境理財通”“港澳藥械通”相繼落地,廣深港高鐵、蓮塘/香園圍口岸建成使用,前海深港商貿物流平臺、深港國際法務區、國際人才港投入使用,深圳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體制機制“軟聯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
前海助力粵港深度合作邁上新臺階。去年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發布,賦予前海更大的機遇和使命。隨后,深圳出臺貫徹中央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區改革開放的實施方案,推進203項重點事項,編制前海新一輪總體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新推出制度創新成果75項。
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是廣東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戰略部署。“一核一帶一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在時空上交匯、戰略上對接,而增強深圳核心引擎功能,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服務“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深圳全面強化主引擎作用,持續提升輻射帶動能級,牽引帶動全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發揮核心引擎功能,提升輻射帶動能級。深圳高標準編制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加強與中山、珠海、江門等城市合作,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攜手東莞、惠州、河源、汕尾,謀劃布局中心引領、軸帶支撐、圈層聯動的發展格局,實現產業發展優勢互補、民生服務共建共享。根據規劃,深圳還將打造“軌道上的深圳都市圈”,深圳都市圈2022年前擬開工建設城際鐵路項目達到10個。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深圳始終是廣東的深圳、全國的深圳,秉持“扶貧不圖名、實干見真情”,深圳助力9省54縣(區、市)20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攜手邁進全面小康。去年,深圳選派了400名優秀干部分赴汕頭、河源和汕尾市開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開啟了助力省內對口幫扶地區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加快高質量發展高地建設,支撐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風勁帆滿海天闊,奮楫潮頭逐浪高。
高質量發展,是發展范式的重塑,是發展能級的躍升,是多重約束下的最優解,是應對不確定性疊加的制勝法寶。五年來,深圳牢牢扭住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全面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爭當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示范者,成為支撐廣東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2021年,廣東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2.4萬億元,連續33年位居中國內地省份的第一名。深圳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全省經濟的重要發動機,為廣東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發揮重要作用。2021年,深圳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07萬億元、增長6.7%。從2萬億到3萬億,深圳用了5年時間。尤其是在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復襲擾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尤為難能可貴。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深圳以主陣地作為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建設,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推動創新載體沿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布局。加快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制造業集群,大力發展高端專業服務業,攜手廣州“雙城聯動、比翼雙飛”,雙方共同參與共建廣深佛莞智能裝備集群和深廣高端醫療器械集群,聯合共建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
用足用好綜合改革試點,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格局的關鍵一招。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將涉及交通工程審批、環境污染治理等103項省級行政職權事項委托下放深圳,出臺省級層面支持舉措,賦予深圳更多改革自主權、更充分的探索空間。隨著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與中小板合并、創業板實施注冊制改革、基礎設施REITs項目發行,市場活力不斷提升;放寬市場準入24條特別措施出臺,進一步激發發展內生動力;前海合作區改革開放再開新局,“物理擴區”和“政策擴區”同步推進……據統計,去年深圳進出口總額3.5萬億元,其中出口總額連續29年居內地城市首位;深圳連續三年舉辦全球招商大會,累計引資超2.1萬億元,國內外市場主體持續看好深圳、選擇深圳。
“法者,治之端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法治護航。深圳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以高質量立法推動破解發展難題,護航改革挺進“深水區”。率先制定《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填補我國自然人破產法律制度空白;出臺國內首部數據領域基礎性綜合性立法《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深圳經濟特區城市更新條例》創設“個別征收+行政訴訟”制度,破解城市更新難題。在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細胞基因等新興領域,深圳先行探索立法,為全國提供經驗。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為率先形成國際一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圳依法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率先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首創市場主體除名制、依職權注銷制,成功創建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城市綜合信用指數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深圳全面推進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設,亮點紛呈:推進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完成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包容柔性執法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成49家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加強平安深圳建設,群眾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滿意度調查位居全省第一。
危機中育先機,變局中開新局。兩年多來,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作為口岸城市、外貿城市、人口大市和經濟強市,深圳按照中央和省的決策部署,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有效處置了多起境外輸入關聯本土疫情,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努力以強有力的“雙統籌”奪取“雙勝利”,為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提供強大支撐。
高質量發展進無止境。深圳瞄準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加快布局新賽道,全力催生新動能,向高處進,向遠處行。
連續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為廣東精神文明建設增光添彩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現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現代化”,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除了“倉廩實”“衣食足”,還有崇德向善、文明有禮的社會風尚。深圳以此為抓手,不斷向現代文明城市邁進,為廣東精神文明建設增光添彩。
廣東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文化強省建設中的重要位置,創新性開展精神文明創建九大行動。鵬城大地,精神文明之花競相盛開,新風正氣更加充盈豐沛。前不久,中央文明辦公布2021年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結果,深圳在30個省會、副省級全國文明城市中,排名第二。
改革開放的壯麗事業,塑造了深圳開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與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成為深圳不斷開拓進取、創造奇跡的內在力量。“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特區事業也是無數埋頭苦干者干出來的。”新時代,特區精神在深圳有著同樣精彩的詮釋。當前,深圳正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叢飛、孫影、陳如豪吳清琴夫婦、陸建新、張瑩瑩等一大批先進典型人物涌現,涵養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土壤。
愛心在這里涌動,文明在這里根植。截至目前,深圳全市注冊志愿者已超260萬,占常住人口的15.3%,成為名副其實的“志愿者之城”。與此同時,全市設有5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43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為規范化、機制化建設和常態化開展群眾宣教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的陣地。
深圳正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特區精神和新時代深圳精神,加快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
構建優質均衡公共服務體系,打造民生幸福標桿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突出兜住兜牢底線,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五年來,廣東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而深圳也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深圳追求的增進人民福祉,是體現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是總體而非個體、公共而非私人、普惠而非特惠的美好生活需要、權益和成果;是聚焦民眾對公平正義、社會安寧、生態環境等全方位期盼,做實民生“升級版”;是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
2022年4月13日,經市七屆人大二次會議投票表決,2022年深圳市十大民生實事出爐,涉及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強食品藥品監督保障等,交由市政府組織實施。這是深圳市首次由市人大代表票決產生年度民生實事。
近年來,圍繞“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目標,深圳從市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拿出更多實招硬招,努力讓市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教育涉及到千家萬戶。深圳規劃布局建設四大高中園,探索實施“大學區”招生辦法,全面落實百萬學位建設攻堅計劃,率先開展課后延時服務,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道經濟社會發展的“加試題”,深圳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堅決打贏移民城市、口岸城市、人口大市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圍繞醫療衛生短板,深圳印發實施國內首部地方性健康法規,出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啟動全新體制機制醫學科學院建設,完善以23家區域醫療中心和20家基層醫療集團為主體的整合型優質高效醫療服務體系。
“房住不炒”。深圳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參考價格發布機制,實施大規模住房建設計劃,僅去年一年就建設籌集公共住房9.65萬套,供應4.23萬套;建設籌集租賃住房11.7萬套,新開工住房1528萬平方米。深圳還開工改造老舊小區65個,讓老舊小區居民生活更加舒適。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據統計,近年來,深圳九大類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近七成,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標桿。
大力踐行“兩山”理論,綠色低碳發展走在前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質,也是由此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特質。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追求綠色發展,打造“美麗中國”,是全黨的意志、國家的意志和全民的共同行動。
廣東近年來切實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堅定不移踐行新發展理念,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省改革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奮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新突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新進展。
深圳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努力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城市更美麗。
2019年底,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目前,深圳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83.3%,東部海域水質保持一類。深圳灣紅樹林濕地修復工程獲評全國十大生態修復典型案例。茅洲河、大鵬灣入選全國美麗河湖、美麗海灣案例。
“深圳藍”和“千園之城”已成為深圳的靚麗名片。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目前深圳公園總數達到1238個,市民推窗見綠、四季見花。去年,深圳PM2.5年均濃度1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AQI優良比率)達96.2%,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超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深圳一方面率先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另一方面堅持綠色發展,重點發展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更少的資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環境成本,支撐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推動經濟與生態齊飛、美麗與發展共贏。
2018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深圳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深圳以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為契機和抓手,加快探索形成環境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系統解決方案,以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2019年,深圳發布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成績單”,低碳綜合指數全國排名第一。2020年,深圳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強度已降至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5。
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是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廣東支持深圳建立國際對標、綠色發展導向、先行示范的生態文明評價考核體系,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率先形成引領示范作用,創造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模式。
去年3月23日,深圳正式發布全國乃至全球首個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1+3”制度體系。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探索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的重大實踐,也是深圳以先行示范標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綠水青山金不換,好山好水能變現。GEP與GDP“雙核驅動”,有利于“點綠成金”,讓高顏值的生態環境與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同生并存,共同服務于高品質的美好生活,為高度城市化地區進行“兩山”轉化探索了新路徑。下一步,深圳將擴大核算范圍、完善核算方法、強化結果運用,放大示范引領效應與復制推廣價值。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時光從不辜負每一位奮斗者,對這座奮斗者之城也如是。
歷史長河不息,時代考卷常新。今天,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將正式開幕。這次黨代會是在我們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豪情滿懷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重要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是全省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會議將謀劃提出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與時俱進深化“1+1+9”工作部署,在保持工作連續性的同時,立足新形勢新任務提出一系列新舉措,奮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廣東大地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
站在新起跑線上,深圳將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出品人:藍岸
總策劃:陳建中
監制:肖剛
評論員:張強 林捷興 徐興東 姚龍華
觀察員:陳致遠
視頻剪輯:戰旗
相關報道:
李希王偉中孟凡利等看望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 共同謀劃好未來五年廣東發展藍圖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