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5月7日訊 (讀特記者 吳徐美)“太緊張了,大氣都不敢出!”“我們都在‘產房’外坐等!”“深圳海域太牛了!”這是4月27日晚,網友們在深圳特區報讀特客戶端聯合民間海洋保護組織“藍蹼生態”所打造的全國首場野生珊瑚產卵直播間里的部分留言。在當天晚上近4個小時的直播中,網友留言近300條,點贊1.99萬次,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社現場云、抖音、西瓜視頻等紛紛同步轉載。而在當晚9點左右,隨著成千上萬顆卵子從珊瑚群落陸續迸發噴出,全網直播觀看量突破300萬次,掀起了一場慶祝珊瑚“寶寶”出生的海底狂歡。
圖/藍蹼生態
宛如飛雪,成千上萬舞于珊瑚群中;恰似繁星,一寸一寸點綴海底天空。對于當天在直播間圍觀珊瑚“下蛋”的三百萬網友來說,這一景象實屬大自然奇觀,而對于當晚在海底懸停近一個半小時的潛水志愿者們來說,卻是團隊人均潛水400次的經驗饋贈。
蓄力ing,尋覓“待產”珊瑚
配重帶、壓縮空氣瓶、水下殘壓表、水下專用攝像機、傳輸海底畫面的光纖線......直播正式開始前一天,藍蹼藍蹼生態負責人林小慧事無巨細地檢查著記錄珊瑚產卵所需設備。
直播前的設備檢查
深圳海域廣袤無際,去哪里尋找產卵的野生珊瑚?林小慧向記者解釋,“其實從今年四月起,我們就已經保持著每周一次潛水尋找‘待產’珊瑚的頻率。”據她介紹,團隊在經過前期調研,在海洋生態專家的指導下制定出了一套科學完整的觀察方案。從那時起,團隊每周都會組織潛水,去搜尋有產卵跡象的珊瑚。
藍蹼生態志愿者工作照圖/藍蹼生態
這樣的頻率一直持續到直播前一周。為了能在直播當天準確捕捉到野生珊瑚產卵畫面,團隊將潛水頻率從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天一次。“其實很辛苦,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都是下班后再趕來潛水。”林小慧回憶。最終,經過專家建議及團隊商議,確定在深圳某海域(為保護珊瑚生態故隱去具體地址)向全國觀眾首次公開記錄和觀察野生珊瑚產卵過程。
“直播當天只能捕捉一個站位,海底世界變化無常,很有可能這株昨天產卵,今天就不產了。”林小慧說。直到直播正式開始,也沒人敢確定能順利看到珊瑚產卵場景,林小慧更是緊張得不行——如果當晚那株珊瑚沒有產卵的話,不僅是這次直播活動的失敗,更可能面臨同行對團隊專業能力的質疑。
箭已搭弦,一觸即發。
爆發吧,珊瑚寶寶們
晚上6點30分。
伴隨著“讀特小伙伴們,歡迎來到全國首次直擊海底野生珊瑚‘下蛋’記的直播間”的主持人開場白,直播正式開始。一邊是志愿者慢慢從岸邊礁石往下挪步,游向海面;一邊是志愿者在另一側拉光纖線進入海底。一邊是無人機緩緩升起航拍海面;一邊是林小慧在臨時采訪間科普珊瑚的基本知識。四組畫面,來回穿插,節奏有序的背后,在場所有人卻暗自在為即將接入的海底畫面捏了把汗。
教練員緩緩從岸邊下海
夜色漸濃,一切準備就緒。鏡頭開始切到林小慧和其他志愿者穿戴潛水設備進入海底的畫面。岸上則交給藍蹼生態科普教育負責人黃宇即時進行海底畫面觀察講解。
黃宇正在直播間接受記者采訪
晚上8點30分,直播畫面正式切到由那條深入海里超100米光纖線所傳回來的畫面。首先映入公眾眼簾的是一座黃色珊瑚群落、數條小魚、海藻及海底各類懸浮物等。鏡頭拉近,珊瑚群落里的其他珊瑚也隨之清晰起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鹿角珊瑚科,旁邊是‘霜鹿角’‘紫小星’......”擁有6年潛水經驗的黃宇在岸上同步解說著畫面中的海洋生物。
住在珊瑚骨骼里的管蟲圖/藍蹼生態
10分鐘、20分鐘......整整1個小時過去了,畫面中的珊瑚還是沒有任何產卵的跡象。岸上是黃宇和主持人一問一答連水都來不及喝一口,海底是潛水員們已經懸停近1個小時,面臨著壓縮氣瓶氣壓下降須盡快上岸的情況。直播間里則是觀看人數在遞減,評論開始出現質疑——今晚還能看到嗎?這是當晚所有觀看珊瑚產卵直播觀眾的問題,也是所有人都回答不了的問題。
“來了,來了!珊瑚開始產卵了!”正解說著,經驗豐富的黃宇敏銳地捕捉到珊瑚零星冒出的粉色卵團,開始大呼。約半分鐘后,成千上萬顆卵子開始從珊瑚群落里噴出,粒粒晶瑩,向四面八方散去,如星辰般點綴著海底天空。在場所有人不由自主地歡呼雀躍,直播間也被網友們發來的“賀電”刷屏。這樣的場景大概持續了5分鐘左右,珊瑚開始趨于平靜,大家的心情也平靜下來。
珊瑚開始產卵圖/藍蹼生態
“終于等到了珊瑚‘寶寶’誕生!真是大自然的饋贈!”這是林小慧和隊員們安全歸來后說的第一句話,也為這場珊瑚產卵直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進擊吧,海洋生態衛士們
而待人群散去,林小慧和其他隊員的工作其實才剛剛開始。
“在水下拍了很多畫面,也用專門的水下筆記本記了很多東西,回來之后要快速歸類和整理。這才是我們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林小慧介紹,觀察珊瑚產卵,不單單是在海底放個攝像機,志愿者們要將珊瑚品種、產卵過程、當天天氣潮汐變化、潛水深度、潛水時長等各類數據記錄下后,才是真正完成工作。
圖/藍蹼生態
海底觀察不僅記錄工作繁瑣復雜,潛水技能也要求極高。猶如“定海神針”,潛水員們需要利用身體重心和浮力懸于海中央,像魚一樣圍繞珊瑚而停,“至少一個小時都必須保持這個姿勢,才能做到在不干涉珊瑚產卵的同時做好記錄工作。”林小慧說。正是因為觀察記錄難度大、耗時長、專業技術和背景知識要求極高,所以此前深圳尚未有野生珊瑚產卵的記錄。而對珊瑚產卵的觀察記錄,對了解深圳野生珊瑚的生存狀況、研究野生珊瑚的保護策略都有著重要意義。
圖/藍蹼生態
據了解,藍蹼生態創立于2020年,最初是由十余名環境保護志愿者發起。主要活動就是觀察珊瑚群落及其它海洋物種,林小慧主管機構運營事務,黃宇負責科普教育和水下技術指導。此外,藍蹼生態還引進從澳洲留學歸來的環境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陳婷作專業知識指導。“我們團隊人均超400次潛水經驗,志愿者們至少持有進階開放水域潛水證,過硬的潛水技能加上專業海洋知識是我們觀察和記錄深圳野生珊瑚產卵的基礎。”林小慧笑稱。
正在講解學術性知識的陳婷
“怎么可能沒有危險?”黃宇也說起她加入藍蹼生態的初衷。在她近6年的潛水經歷中,被浪涌拍倒摔傷、被暗礁磕到以及日復一日背著重達60余斤的潛水設備......但這些危險和辛苦都比不上看到海底生態被破壞的震撼。她說,“永遠忘不了在海底撿垃圾撿到絕望的那種感受。”她說,“記錄珊瑚生存狀況,宣傳海洋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有樹林才有鳥,有珊瑚才有魚,這是藍蹼生態志愿者們常說的一句話。據了解,珊瑚礁生態系統是世界上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和防止海岸侵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林小慧說:“能夠在深圳海域觀察到野生珊瑚產卵,說明深圳的水質條件能滿足珊瑚有性繁殖需求,而我們這類‘生態衛士’所要做的,就是讓深圳海域生態環境在未來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