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系列評論之二
深網評論員陳曉晴
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感染人數仍居高不下,大眾都在期盼著拐點的到來,希望疫情盡快被平息,整個社會回歸到正常的運行軌道上來。從古至今,流行病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和細菌、病毒的戰爭從未停止。突如其來的疫病爆發,不僅給不幸的少數人帶來了病痛、死亡,還給多數的公眾帶來了恐慌和焦慮。我們很難斷言,當下如洶涌大潮般的互聯網信息就是公眾恐慌情緒的唯一推手。面對災難和未知,恐慌出于人的本能,是人之常情。
適度的憂患意識,能夠幫助人們做出合理決策,最大限度的做好防護。本次疫情規模的擴大源于輕視帶來的決策失誤,決不能再走向由過度焦慮而引發大規模恐慌的極端。恐慌帶來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資搶購。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十七年前,當非典型性肺炎(SARS)肆虐中國大地之時,搶購食鹽和板藍根的風波仍舊讓人歷歷在目。而在此次疫情當中,因各種信息的組合,口罩、護目鏡等醫療物資成為了搶購的焦點。據人民日報,不少城市出現了非理性搶購的苗頭——有市民大量囤積米、油、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資,連生鮮電商都被搶斷貨;口罩、消毒液、藥品等防疫物資也遭搶購,部分地方還出現坐地起價亂象。
恐慌帶來的“搶購風潮”不僅會擾亂經濟和公眾生活的正常運行,更會促使人們在這個非常態時期慌不擇路,貿然采取非法的措施進行隔離,危害社會公共秩序。為了阻止湖北籍車輛和人員進入,部分城市村鎮封堵道路、挖斷公路,甚至向來往的車輛和行人收取過路費。一些地區出現了公布武漢返鄉人員詳細信息的事件,此舉已經涉嫌侵犯他人的隱私權。謠言和災難更是相伴而生,移動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也為謠言的滋生和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疫情發生之后,各類謠言甚囂塵上,如北京超市關門一周、深圳即將封城等等。各類信息魚龍混雜,從早期“信息饑渴”引發的焦慮發展至如今“信息過載”帶來的恐慌。
現代社會的疫情已經不僅僅是公共衛生事件,它全方位的考驗著政府的現代治理體系和能力、公民的健康及媒介素養。盡管疫情發展形勢依然嚴峻,但是公眾逐漸從盲目的恐慌,走向“理性的恐慌”。最初對病毒的一無所知是焦慮的主要來源。隨著信息的公開和公共健康衛生知識的普及,人們的焦慮點逐漸轉移到對個人衛生的關心、對疫情防控的監督上來。
據多家媒體最近報道,深圳國資委稱目前深圳物資儲備充足,市政府有糧食儲備139萬噸、凍肉儲備1.1萬噸,可確保全市常住人口180天正常供應;深圳肉菜供應保障會議上提到深圳市229家農貿市場正常營業,肉類、蔬菜、水產品及其他食品貨源充足、品種豐富、價格平穩。暢通的物資配送通道、充足的物資供應、有效地信息疏導,是我們戰勝恐慌的現實基礎。控制疫情需要各方合力、理性應對。沒有人知道,這場疫情還會持續多長時間,過于樂觀的估計會讓人麻木大意、而過于悲觀的預測則會加劇恐慌態勢,于防控都無甚意義。等待疫情平息,最終復盤,我們不僅收獲了防疫經驗,還有寶貴的科學防控、群防群控的組織能力!
相關報道:
深圳新聞網記者現場直擊:確診感染人員去過的小區防控情況如何?
往期內容:
深網觀察 第72期|加強小區管理 筑牢疫情防控“最后100米”
深網觀察 第71期|民企高質量發展 需要更多優質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